11月13日上午,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荣誉副监事长、华中师范大学加密货币博彩平台
江少川教授,应邀于博东110会议室开展题为“全球化语境中‘离散’与家国写作的当代思考”的学术讲座,该讲座系台港澳与海外华人文学系列讲座第10讲。本场讲座由加密货币博彩平台
院长助理刘玉杰副教授主持,梁翠琴博士与数十名硕博研究生参与。
江少川以华文文学、华裔文学、新移民文学等概念的诠释,引入讲座第一部分。就“离散”概念的含混与倾向,他详细地说明了该词的演变历史,并提出自己的见解。离散一词源自希腊语,指巴比伦流放后散居各地的犹太人,含有残酷压迫、离乡背井等伤痛记忆。在后殖民批评领域主要指在异国他乡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,含有被动、流亡意味,用于第三世界向西方发达国家的移民,则有歧视、不平等意味。针对离散概念在海外华文文学、新移民文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现象,江少川认为其适用性值得重审。
对此,江少川提出以“移居”概念取代“离散”的学术主张。他强调,“移居”更具多元丰富性、宽泛包容性与平等开放性,摒弃了“离散”概念中的歧视意味与悲情色彩,更契合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背景,也更符合中国新移民群体的现实状况。费孝通先生“21世纪将是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形成文化共同体”的预言已逐步成真,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格局新变化深入人心的当下,使得新移民不再是过去文学语境中“疏离于中心的边缘者”,而是跨文化交流的积极参与者。他以著名双语作家哈金为例,佐证“移居”概念的合理性,哈金在海外创作中始终认同“移居者”身份,其作品既承载中国文化基因,又融入跨文化体验,其著作《在他乡写作》中也始终采用“移居”概念。江少川还分享了亲身访谈哈金的学术经历,为讲座增添了鲜活的实践维度。
讲座第二部分内容聚焦于家园意识的嬗变,江少川按照时间顺序从三个时期展开阐述:初期主要表现为海外华人作家初闯异域的乡愁情结,他引用米兰·昆德拉的论述,强调异乡的陌生化痛苦、生存困境、文化冲突等都会形成浓烈的乡愁情结。中期则表现为海外经验下的原乡书写,这一时期的作家群体寻根探亲,回望故乡,一方面消解了浓重的乡愁,同时又产生了对经济发展不平衡、现代文学缺失的焦虑与困惑。在近期,家园意识表现为全球化视域下的原乡。江少川大量引用了方丽娜、虔谦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,强调故乡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学的形象、文化的符号,家园内涵逐渐多元化,在地性也成为了新移民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特征。
此次讲座打破了“离散”概念在相关研究中的固化使用,提出的“移居”概念为新移民文学研究提供了更贴合实际的学术视角。在场师生围绕概念辨析、中西方理论差异等问题,与江老师进行了富于启发性的学术交流。最后,刘玉杰从学术勇气、学术创新、丰富的案例等三个方面对讲座进行系统总结。讲座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。
